在人工智能和人造社會性的年代,社會學作為科學和教學指引,會遇到什麼問題以及希望?

俄國聖彼得堡大學社會系講座教授 Andrey V. Rezaev 於 10 月 28 日受邀來訪東吳社會系及AI社會研究中心。Rezaev 教授此次訪臺,主要由 AI 社會研究中心規劃,為期三週於台灣進行演講以及學術交流等行程。

Rezaev 教授於 11/15 在東吳社會系副教授劉育成的課堂《科技與社會》講課,主題是:What are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Sociology as a Science and Teaching Discipline in the Age of AI and AS?(在人工智能和人造社會性的年代,社會學作為科學和教學指引,會遇到什麼問題以及希望?)。以下為當日的演講摘要。

科學、科技、社會,與 AI

課前,Rezaev 教授在黑板上寫下三個大字: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科學、科技、社會)而這正是 STS 的全名,通常譯作:科技與社會研究。主要探討科學與科技與人類,乃至與社會的交織與互動。

圖說:課前,Rezaev 教授在黑板上寫下三個大字: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科學、科技、社會)。呂國維攝。

Rezaev 教授在東吳社會系的第一場演講《社會學與社會學家 — — 當今與展望》中即提到:社會學正在消亡,我們需要新的方法來研究不斷轉變的現代社會。Rezaev 教授特別提到,即使在 STS 的領域也是如此,正是因為現代資訊科技社會,以及大量採用 AI 的 21 世紀,若是 STS 只停在過往對科技、技術的想像,那將無法正確分析 AI 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與衝擊。

2023 被譽為是 AI 爆發的元年,市面上不乏各家科技巨頭的 AI 工具,從專攻文字的 ChatGPT, Bard 到圖像生成的 Midjourney, Dall-E。微軟甚至進一步將 Open AI 研發的 ChatGPT 整併自家的瀏覽器 Bing,大幅提升該瀏覽器的搜尋效率。

然而,在 AI 全面攻佔人類社會的當代,學界(包含民間)卻沒有一個針對 AI 的共同定義。「如果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們又該如何確定彼此在討論相同的事?」Rezaev 教授認為,當前 AI 的模糊定義,讓社會學家對 AI 帶來的衝擊根本猝不及防,「現在對 AI 的理解多半是來自電腦科學、資訊工程的解讀,社會學極少參與其中。」Rezaev 教授同時也強調,目前的社會學界並沒有針對 AI 的概念或是理論,更別提實證研究,「怎麼衡量?要衡量什麼?這些我們都不清楚。」

圖說:Rezaev 教授強調,目前的社會學界並沒有針對 AI 的概念或是理論,更別提實證研究。呂國維攝。

AI 比人更像人?

針對「什麼是 AI?」Rezaev 教授引用自己著作當中的一段摘錄:

「人工智能是理性、邏輯、制式工具的集合體,由人類開發並編碼、組織流程和活動用以模仿理性的/智能的結構,以及製造和再製目標導向的實踐操作、後續編碼的機制與決策。」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n ensemble of rational, logical, and formalized instrumental rules developed and coded by human beings that organize the processes and activities to emulate rational/intellectual structures and fabricate and reproduce goal-oriented practices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s for constructing further coding and decision making.

「當然,這只是我的定義」在 Rezaev 教授的定義下,AI 由人類一手打造,經過大量數據訓練後,可以執行更高階的決策,而且決策過程也能更加理性且有效率。「但是,AI 無法像人類一樣表達情緒,他只會告訴你數據和結論,」Rezaev 教授認為人類的表達比 AI 更加富有彈性,正是因為人類可以自由表達情緒、感受,「這也是我們和 AI 最大的區別。」Rezaev 教授說。

課堂尾聲,有同學問道: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的泰勒博士專門生產複製人。他說自家的人類複製品「比人類還更像人類」(More Human than Human)。教授自己的一項研究是人造社會性(artificial sociality),也就是讓機器、AI 模仿人類社會。我很好奇:未來的 AI 是否有可能像泰勒博士所說的,會比人類還更像人類?」

電影《銀翼殺手》海報 來源 : 維基百科

Rezaev 教授首先以另一個問題回應:

「什麼是人類?你能定義什麼是人類嗎?」

Rezaev 教授接續舉例,「你是一個人類,他是一個人類,她是一個人類,我呢?一樣嗎?或者,那些生活在拉丁美洲、非洲、北極的人們,他們也是人類,他們彼此一樣嗎?我們比在北極的人類更像人類,或者比在拉丁美洲更像人類?」兩千年來,人類社會嘗試定義「什麼是人類?」但是最終都無法以絕對的標準定義人類。

「人們無法做到這一點,為什麼?很簡單,這是生物學、自然和文化的交織。」Rezaev 教授說道,人類和社會隨著時間變動、演進,我們目前並不知道 20 年或 40 年後的人類會是什麼樣子。「而且,這一切的目的是什麼?」Rezaev 教授相信,生產 AI 的所有規則以及其功能,是為了使人類的生活更加輕鬆,而不是讓 AI 變得更像人類。

2023 年末,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仍舊不斷加大開發 AI 工具的力道與速度,人類社會將以前所未見的模樣登上歷史的舞台。面對高速變動的未來,Rezaev 教授首先呼籲大家多讀書,廣泛地閱讀各類的文本,不需要念完整本書,但至少讀個 12 句話。

另外,便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指導老師或教授,這會讓自己少走很多冤枉路。「一位好的指導老師比妻子或丈夫更好。」Rezaev 教授最後開玩笑地說「當然也不能一直換!」

圖說:課後仍有學生排隊等著和 Rezaev 教授討論、提問。呂國維攝。

撰文者 : 呂國維

--

--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AI社會研究中心

全台灣第一個專注AI的社會學研究單位;一群熱愛追求社會學創新能量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