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15, 2022AI 讀書室 「新的世界」單元文: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劉維公 (本文歡迎配搭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AI 讀書室」的Podcast一起閱讀,節目: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82quv3u01bf01wf1d5whz8o/platforms) 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來到AI讀書室。在每一集節目中,我想要透過不同立場、不同觀點的兩本書,製造內容的張力 …19 min read19 min read
Apr 18, 2022人工智能影響 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義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育成 文章取自 /https://view.ctee.com.tw/processing/24524.html 從社會學角度、日常生活觀點,如何討論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在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能否達到平衡?數位發展無論為紅燈理論或綠燈理論,無論是要往前衝,還是要稍微踩煞車,這類的議題在全世界都有很多討論,例如MIT除了發展新科技之外,也有相關的道德與倫理論述,其中包含很多哲學觀點、倫理學觀點等,以更全面性地思考科技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人工智慧對人類本質的挑戰 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或可分為感知、思考與行動三類,第一,人工智慧可以進行感知,例如各種感測器,可以進行人臉辨識、偵測聲音、情緒與行動表現等;第二,人工智慧能夠進行「思考」,目前也許還無法像人類一樣,但未來也許會有不同,甚至超越人類;第三,人工智慧能夠行動,例如在獲取資訊後,連結於機械動力裝置,便可在真實生活中執行動作等。感知、思考與行動,三者都是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主題,在加入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研究成果後,我們將面臨的是,當人工智慧能做到像人一樣思考的時候,人類的本質與角色是否將得重新定位?當人的腦袋可以完全被拆解時,人類的價值又會以何種形式存在?當人工智慧可以預測人類行為時,人類所獨有的自由意志,在演算法的挑戰下具有的意義為何?綜合以上問題,人工智慧在根本上,其實就是對人類本質的一大挑戰。人工智能11 min read人工智能11 min read
Mar 29, 2022《嗨,AI》Hi, AIDirected by Isabella Willinger, 2019, 87 minutes, English, Japanese, German, Italian. Distributed by Kloos & Co. Medien GmbH 作者:何撒娜/東吳大學 社會學系 文章取自:台灣人類學刊 第19卷第2期/專題 Vol.19 №2 出 …人工智慧9 min read人工智慧9 min read
Mar 29, 2022《嗨,AI》作者:劉育成/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原文取自:https://www.tieff.org/reviews/haiai/ 這部紀錄片的名稱是「Hi, Ai」,有中譯為「嗨,Ai」,但HI也是human intelligence的縮寫,因此或也可譯為「人類智能,人工智能」。儘管這兩種理解都沒什麼不對,但前者顯現的是從人類作為主體的角度出發,視人工智能為客體或對象物,而後者呈現了可能是更加豐富的的內涵,透過中間的逗點,標示出一種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如何共存,以及這樣的共存對彼此具有什麼樣意義或內涵的未來場景。 在此之前,我們不妨想想看,我們知道自己家裡面的貓貓狗狗們在想些什麼嗎?我們是否能夠明確知道他們的需求或想要些什麼?我們能夠方方面面地控制他們嗎?還是更多的情況是,我們只是在猜測他們的行為與需求,我們不斷地在想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我們也想知道他們腦袋裡在想些什麼。以上這些,我們都做不到,在缺乏了互相理解的語言或文字作為溝通媒介,我們幾乎無法暸解另一個物種的意識內容。相同的情況,其實也發生在人類彼此之間。即便是同個物種,我們也不知道對方在想些什麼,我們只是不斷地在猜測 — — 使用著各種以社會及文化為基礎的工具。若是以社會系統論的角度來看,我們(或系統)所進行的不過是「對…進行溝通(communicate about)」,而非「與之進行溝通(communicate with)」,這是所謂「溝通的不可能性」。儘管原本理論是要用來理解人類與社會、系統與其環境之關係,但若用在理解人工智能發展,以及兩種智能之間的關係,或許有其獨到的見解。AI5 min readAI5 min read
Mar 8, 2022你想要擁有自己的「副本」嗎?作者 劉育成 寫作年份 2022 簡介 2021年在「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許多作品中,來自德國的Laokoon團隊,透過線上的形式發表了一部紀錄片《Made to Measure》(中文可譯為《訂製》),探討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留下的數位足跡可能帶來的影響。 圖片來源 https://vimeo.c …社交媒體13 min read社交媒體13 min read
Jan 26, 2022公布「人工智慧與態度調查」問卷抽獎獲獎者通知「人工智慧與態度調查」問卷抽獎獲獎者通知 請各位獲獎同學們收信並回覆領取獎金的時間,謝謝!! 200元禮卷得獎者: 人文社會學院 哲學系 四年級 男 hong********@gmail.com 商學院 會計學系 研究生 女 1075****@scu.edu.tw 外語學院 日本語文學系 一年級 女 Paris*****@gmail.com 人文社會學院 中國文學系 二年級 女 shinsh******@gmail.com 法學院 法律學系 研究生 男 erro****@gmail.com 商學院 會計學系 一年級 女 avril****@gmail.com 外語學院 德國文化學系 二年級 女 limiao*****@gmail.com 理學院 微生物學系 一年級 男 1013****@gm.scu.edu.tw 理學院 化學系 四年級 女 pbi****@gmail.com 外語學院 德國文化學系 研究生 男 derek******@gmail.com2 min read2 min read
Dec 22, 2021公共化AI工作坊AI 如何落地台灣?訓練在地AI的資料在何處?有哪些在地資料庫或方向值得投注探索?熟悉這些資料的人文社會領域研究者又如何能參與,建置更適用於在地的AI? 公共化AI計畫旨在促進人文社會的公共性理想,實現為AI的發展。而這尤其需要由在地脈絡之資料盤整與標註,以建立在地的 AI 方案。 本次「公共化AI」工作坊將藉由跨界交流,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分享公共化AI的現況及願景、跨領域公共化團隊合作與推廣模式,最後將發表一套文字資料標註系統。期待藉由深入交流,奠定公共化AI的展望。謹此誠摯邀請有志者一同參與。 時間:2022年01月18日(二)9:30 -17:00 ( 9:00開始報到,本活動不提供直播,僅至現場交流 )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教育館310教室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022年01月11日(二)止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m4BrnDQy7ug98XZd7公共化ai工作坊1 min read公共化ai工作坊1 min read
Nov 7, 2021再探「空間性」:人工意識如何可能?作者:劉育成 寫作年份:2021 簡介:記憶法(Mnemonics)一詞是從希臘神話中掌管記憶的女神謨涅摩敘涅(Mnemosyne)演化而來。 文章轉載至: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215357476669012/ 記憶法(Mnemonics)一詞是從希臘神話中掌管記憶的女神謨 …12 min read12 min read
Nov 2, 2021疫情下的社會紓困 — 大數據如何幫助我們找出應該被紓困的對象葉崇揚/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1.前言 在這波武漢肺炎大流行的疫情下,不僅造成社會大眾對於疫情的恐慌,同時也造成社會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增加。台灣政府在第一波疫情的衝擊下,透過封鎖、疫調和大數據的應用,使得台灣成為世界各國防疫的典範之一。然而,面臨疫情的衝擊,台灣經濟與勞動市場同時也遭遇嚴峻的挑戰,包括經濟活動的停滯以及大量的勞工以及其家庭面臨失業或是無薪假的衝擊。圖1以及圖2,分別顯示了 …8 min read8 min read
Nov 2, 2021嶄新世的想像與真實張君玫 ∕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由人類所創造出來的「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有可能演化成新的(species)嗎?這樣的物種可以脫離其最初的設定,持續在環境中進行適應、調整、改變和創新的演化,從而創造獨特的歷史嗎?無論這樣的歷史是否依然可以稱為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一部分,其與人類史(human history)之間的關係會是什麼? 很多科幻影集和電影都探討過類似的主題。比如,1982年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被人類製造出來的複製人,其在各方面能力都優於人類,卻被控制,成為定時棄用的勞動力,被剝奪了基本的自由與權利,進而發生反叛,甚或地下革命。他們可以說是一個新的物種嗎?美國從1960年代首播並延續到本世紀的影集《星際迷航》(Star Trek)系列中,不僅有很多不同行星的生命形式,也有從人工智能演化出來的種族或物種,包括結合有機和機械成分的賽伯格(Cyborg)物種,及其所創造出來的文明。不同種族,乃至於不同智能物種之間的戰爭與和平始終是戲劇焦點。有些族群各自相安,在原生或移居行星上發展文明,但也有些形成駭人的掠奪文化,其中名之為「博格」(the Borg)的物種,其角色設定特別耐人尋味。博格的獨特點在於他們幾乎沒有個別的意識,卻具有強大的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博格的集體目標只有一個:吸納或同化一切可以使用的、有用的或好用的素材,無論是有機的或無機的成分。此外,博格的嬰兒剛出生時其實和人類幾乎無異,只是從那時就開始不斷被植入與組裝各種異質的配件或成分,從而成為集體博格的一部分。基本上,博格這個物種可以說是人類科技增強的一則超時代寓言。7 min read7 min read